邓景元为患者把脉问诊。 (记者 郝钟毓 摄)
开栏语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件件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这个追求文明、崇尚文明、传播文明的时代,西安始终提高文明热度,增添文明亮度,提升文明温度,不断弘扬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精神力量。
全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迎十四运城市文明综合提升工程和“尚德西安”系统工程,鲜明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在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的创建实践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他们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却拥有最为纯粹和高尚的道德和灵魂。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载我市多名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我们每一位西安市民见贤思齐、传承文明。
熟悉邓景元的人都知道,什么私事儿都不能和他约在周六。
近10年来,邓景元习惯将个人重要的事安排在周六之外的日子去处理,因为每个周六,是他“雷打不动”的义诊日。
社区的“医患理想国”
开出和谐之花
在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民们早已习惯每周六等待交大一附院邓景元康复志愿者团队的到来,近10年来从未间断。
邓景元教授是这支团队的主心骨,作为交大一附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他的中医针灸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治疗技术早已闻名西安康复圈,全国各地许多患者都慕名而来。
自从2011年5月28日交大一附院团委在红专南路社区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近10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邓景元康复志愿者团队都会放弃每周六的休息时间,义务为社区残疾人进行一对一康复治疗和训练。义诊通常会持续到下午3时左右,一天下来治疗200多人次也是经常的事。
社区70多岁的孙茂林老人脑梗致残,刚开始时吃饭都困难,更别说下床走路了。自从接受邓医生的康复治疗后,3年时间下来,老人已经能够走路,甚至还能给自己做饭。
还有一位时年46岁的袁红女士,因脑梗引起左半身偏瘫,上有老下有小的她曾萌生过轻生的念头。得知此事的邓景元亲自登门为她做检查,并做思想工作,之后把她安排到医院进行治疗,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目前袁红已经生活自理,回归了工作和社会,她也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为他人服务,延续这份爱心。
义诊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充分认可和赞誉。看到志愿者团队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居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发组成后勤保障志愿小组,分工协作,回家做好拿手的饭菜给他们送去……
2016年邓景元荣获“全国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2017年3月,邓景元荣登“中国好人榜”;2018年4月,邓景元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2020年,他被评为第五届西安市道德模范。
在榜样的感召下
传递“爱心接力棒”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邓景元的带领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的团队,其中不乏社区居民、治愈的患者及其家属以及社会爱心人士,这些受过邓景元和他的志愿团队帮助过的人也纷纷接过“爱心接力棒”,用爱回报爱,将志愿精神传递,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志愿服务活动,让康复医疗惠及更多患者。
如今,这个志愿者团队由当初的4人发展至现今300多人。团队总计服务时长3022小时,中医诊疗8757人次,针灸、艾灸、推拿及康复训练治疗43037人次,进行健康知识讲座68次,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320份,先后赠送社区康复设备近10万余元,并资助团队的医生、治疗师、护士等参加各种康复专业医疗技能培训。志愿者们通过不断外出学习,将最先进的治疗技术带到社区,针对社区居民的疾病问题,将中医的针灸、艾灸等传统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化的康复理论和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治疗。
邓景元时常告诫年轻人,一个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仁爱之心,更要有精湛之术,医疗说到底是靠真本事吃饭,所以要终身学习,时时实践。在他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邓景元曾在自己身上做过无数次针灸试验,逐步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无痛进针法”,并自创一套“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因疗效突出,深得病人好评。他还先后开展多种治疗方法与太极拳运动相结合治疗,引导患者和居民们从被动治疗转为主动运动,从而摆脱退行性脊柱疾病的痛苦。他帮助社区建立残疾人及健康人慢病管理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讲座,使很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癌症的居民受益。
“是邓教授和社区人见证了我的成长。”2014年加入团队的90后康复治疗师李峰在回顾自己义诊经历时这样说,“这个‘成长’既包括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更寓意着年轻人在新时期内心的强大和丰盈。我们以邓教授为榜样,甘做新时代的‘雷锋’,奉献自己的青春。”(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端 记者 闫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