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石砭峪新村探寻乡村振兴“密码”-j9九游会官网

长安石砭峪新村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稿件来源:西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1-04-16 10:52
 

位于石砭峪新村的栖迟拾间房民宿一角。

  董乃会没有想到,当初为了打破新村成立不久没有产业支撑困局,而发展的扶贫项目——铁皮石斛种植,现在竟然成为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作为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的党支部书记,如何让久居大山的村民融入新生活,适应新环境,是董乃会近年来记挂在心头的第一件大事。

  石砭峪新村是一个易地搬迁的“年轻”社区,是由原石砭峪山区的关庙村、四岔村、大瓢村等7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18年,村民们陆续搬出大山,住进白墙灰瓦的小洋楼。然而,居住环境的巨大改变,并没有为村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搬下来容易,住得惯才是难事。”董乃会感慨地说,光是为了让村民保持街道干净整洁,村干部就没少下功夫。每天大家轮流在街道转,挨家挨户宣传,还为各家评分,进行“选美晾丑”比赛。

  在日复一日的文明新村宣传中,村民们慢慢适应了新环境,也开始自觉维护村容村貌。这时,董乃会开始思索如何才能留得住人。“村上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这么好的新房空着多浪费。”董乃会说,只有发展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有事干,大伙儿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70后陈军利:从打工到开农家乐,在自己家门口致富

  疫情前,42岁的杨军利在西安某餐饮店工作。一场疫情使他成了自家餐馆的掌勺。

  “去年疫情发生后,没法出去干活。村上开展铁皮石斛种植宣传培训,为了打发时间我就去参加了。”杨军利说,听了培训才知道铁皮石斛还能做餐饮,这刚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杨军利家的小洋楼正好沿街,位置醒目。自从了解到铁皮石斛可以做罐罐鸡、面条等食品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萌芽。“搞农家乐,这可比出去给人干活强。”打定主意后,杨军利说干就干。为此,他还专门到安康学习铁皮石斛罐罐鸡的做法。方法学成后,他又结合自己当厨师的多年经验,对罐罐鸡的做法进行改良优化。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去年8月杨军利在自家房屋的墙上挂上了横幅,主打铁皮石斛罐罐鸡的农家乐正式对外营业。“现在一到周末,吃饭的人多,院子里都坐不下。”3月15日,杨军利笑着对记者说,村上有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搞农家乐的原料都是现成的。他现在每个月收入6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美得很!

  看着杨军利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村上发展农家乐的人开始增多。这可令董乃会欣喜不已。“最开始种植铁皮石斛,村民们有些不认可,甚至有人说都不知道是啥东西,更别提推广了。”董乃会说,现在,大伙儿不仅踊跃种植铁皮石斛,还开始变着法利用铁皮石斛做“文章”,村上一下子冒出了四五家用铁皮石斛做餐饮的农家乐。

  石砭峪新村是易地搬迁的新型农村社区,在长安区农经站的帮扶下,村集体借助原有产业扶贫项目,在村西建成了2800平方米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目前,基地种植铁皮石斛6.5万丛,长势喜人,预计年产值39万多元。

  作为铁皮石斛产业的受益者,杨军利笑着说:“以前光闷着头外出打工,现在靠着村上发展的产业,咱也能在家门口致富!”

  80后刘杨:返乡创业发展民宿,新业态赋予乡村新活力

  在云南发展民宿7年多的刘杨,因为一次偶然出游,他的人生自此和石砭峪新村产生了交集。

  今年32岁的刘杨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2018年底,他带着孩子出游,来到坐落在秦岭北麓缓坡地带的石砭峪新村。白墙灰瓦的建筑风格一下就吸引了刘杨的目光。凭着多年的从业经验,他萌生了回家乡发展民宿的打算。

  “秦岭生态环境好,村子的硬件设施齐全,离西安城区的距离适中,特别适合城里人周末休闲度假。”刘杨说。后来,他专程来到石砭峪新村,和村干部谈自己发展民宿的打算。双方一拍即合,事情竟然很顺利地谈成了。

  刘杨回到云南,关掉了在大理、香格里拉发展多年的民宿,毅然返回家乡重新创业。2019年4月,位于石砭峪新村的栖迟拾间房民宿开始对外营业。

  “做民宿就像养孩子一样,里面的一花一草都是我用心栽培出来的。根据前期市场调研,我们推出了3种房型,设置了书法和茶艺体验,特别适合周末带孩子游玩。”刘杨说,随着石砭峪新村知名度的提高,民宿的预订量也在不断增加。现在,“五一”、端午节假期的客房全都预订满了。

  村上的客流多了,杨军利的农家乐生意更火了。为此,他还推出了外卖服务。通过手机订餐,住在民宿里的游客就能吃到地道的铁皮石斛罐罐鸡。

  尝到了甜头,大伙儿认准了这是条好路子,纷纷将闲置的空房提升改造用来发展民宿。目前,石砭峪新村的民宿产业年经营收入达到220万元。2020年,通过辐射带动,全村新发展民宿经营户5户,新增意向发展户11户。

  人的思路变了,脚下发展的路更宽了。董乃会说:“发展铁皮石斛种植带动村上农家乐发展,发展精品民宿吸引客流,进一步促进农家乐和村上土特产销售,产业之间环环相扣,互惠互利。”

  90后韩卫卫:网上售卖农产品,产业振兴有了新思路

  在韩卫卫的记忆里,通往自家养蜂场的那段山路是漫长的。从12岁起,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养蜂,一干就是10多年。

  “以前养蜂,山路不好走,光到养蜂场最少就得步行1个多小时。”27岁的韩卫卫说,家里三代养殖中蜂,从小他就看着父亲忙前忙后养蜂,可是一年到头却卖不了多少钱,日子过得紧巴巴。

  易地搬迁后,韩卫卫一家搬进了石砭峪新村的新居。“现在进山里,开车直接就到养蜂场,再也不用浪费时间爬坡了。”韩卫卫说,下个月就要分蜂了,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

  靠山吃山。秦岭山区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石砭峪山区的农民素有养殖中蜂的传统。搬迁至新村后,村集体组织蜂农在山区扩大中蜂养殖规模。目前,全村共发展中蜂养殖4500余箱,产量可达3万公斤,产值达450万元。

  随着中蜂养殖规模的扩大,蜂蜜产量逐渐增加,销售却成了村民心中的老大难。“眼看着村民辛苦一年却赚不了钱,心里急得慌。”董乃会说,为了解决销售难题,村集体合作社开始从蜂农手中收购蜂蜜,然后进行统一包装,形成统一品牌对外销售。依托电商平台,60%的产品实现了网上销售。

  目前,石砭峪新村建成“互联网 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石砭峪小程序、秒城社群、微信、qq以及淘社群等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

  “发展还要靠年轻人。”韩卫卫说,现在回村上发展的年轻人多了,大家一起出主意搞电商,销路越来越广了。今年,他打算扩大养殖,蜂蜜产量争取突破2500公斤。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长安区农经站站长王刚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层组织,我们要积极发挥业务技术指导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盘活利用农村各种资源要素,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看着村民脸上的笑容,董乃会信心满满:“大伙儿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陕西日报记者 苏怡文/图)


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j9九游会官网的版权所有 西安文明网
j9九游会官网 copyright © 2012-2021 xa.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