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村路面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出行都成问题。经过整治改造之后,现在村里道路宽敞整洁、卫生打扫及时,和过去相比真是大变样。”7月2日,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村村民王小云这样告诉记者。
如何让农村环境得到提升
让群众住得更舒心、让村庄更和谐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
灞桥区坚持党建引领
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培养文明乡风
让村庄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狄寨街道车村一角。
村里事党员要冲在前
“村里的事党员不仅要冲在前,还必须得干好。”苏勤龙是灞桥区鲍旗寨村的党员,也是一名油漆工,主动请缨承揽村里的粉刷活。6月29日,他起了个大早,拎着干活的工具就往村党支部活动中心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灞桥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组织为主心骨,整合党员、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等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采取“挂片领导包、志愿队员帮、村民自觉扫、村务监督查”等方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志愿服务队的组织帮助下,村民定期对庭院和室内、公路沿线、村组活动室等区域进行集中清扫,让村庄及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群众在吃水用水方面有啥困难,我们要了解清楚,第一时间解决。”今年5月,灞桥区秦岭保护执法局局长王毅把白鹿原上的村子跑了个遍,了解群众对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意见建议。
如何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灞桥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联系群众,经常与群众面对面,了解他们的需求诉求。同时,党员干部还走村入户宣传政策,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更齐了,大家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村庄旧貌换新颜
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个个庭院别致幽雅、一处处绿植充满生机……如今的灞桥区金星村,展现出一派美丽乡村的喜人图景。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金星村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7月2日,在席王街办生活垃圾压缩站,一辆辆满载着垃圾的清运车辆有序驶入站内。据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生活垃圾压缩站,在灞桥区有12座,从城区和农村运来的垃圾在这里经过压缩后,再被运送至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了垃圾及时收集、压缩、清运,较好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乱堆放、无人管理、污染环境的问题。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灞桥区建立了运维管理制度,向社会购买服务,由两家具有专业运行资质的第三方运行管理企业负责运维管理。根据农村污水处理站规模大小,采取“驻站值守 巡检 线上平台综合运行”的管理模式,让农村污水处理站规范运行、水质达标。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自改厕工作开展以来,灞桥区对2.1万座户厕进行无害化改造。厕所建好了,如何管理是大问题。为此,灞桥区建成农村卫生厕所智能管护平台,平台实时反映各个村庄农户家的厕所动态信息。村民只需要扫描家中厕所墙外的二维码或打个电话,48小时内就可以享受到户厕管理、维修和清掏等服务。改厕工作让村民感受到生活实实在在的变化,大家开心地说:“有人管理维护,我们用起厕所来更方便了。”
善治塑造文明乡风
“现在村里真是太漂亮了,白墙灰瓦错落有致,还有休闲广场供人娱乐休憩,人们互帮互助、关系融洽。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灞桥区车村村民屈文通年轻时外出闯荡,近年来回到老家生活,村里的变化让他十分惊喜。
为巩固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让村民能够长期受益,灞桥区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努力营造文明氛围。各街道也结合实际建立了环境管护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从思想上重视环境、在行动中保护环境,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灞桥区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治理体系。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村级事务中的“大脑”作用;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宣讲党的政策,传递乡村振兴正能量;充分发挥“户长”作用,让矛盾纠纷不出村;推进农村视频监控建设,擦亮基层治理的“眼睛”。同时发挥文化的作用,开展“家训家风进千家、村规民约百村行、文化活动万人乐”活动,培养乡村新风良俗。(陕西日报、生态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