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第一批精选试点村”……蓝田县董岭村获得几十项荣誉称号。
然而,过去的董岭村没有优质农地,缺乏集体产业。绵延的山地、不甚肥沃的土地,让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
是什么,让董岭村发生了如此巨变?
8月31日,记者走进董岭村一探究竟。
“三变”改革盘活土地
小寨镇的董岭村,属秦岭北麓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苍山叠翠,风光秀美。这样的地形地貌赋予董岭村不一样的风景,也让董岭村面临耕地较少的窘境。
“过去,很多村民住在山上,种点苞谷和杂果。”董岭村工作人员程小妮介绍,“攒不下钱,很多人就选择外出打工。”
几年前,董岭村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董岭村一度成了“空巢村”。
“群众致富,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只有土地资源盘活了,才能真正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董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说。
2016年,董岭村开始了土地经营权比例化股份制改革,盘活了全村的闲置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万元。近年来,董岭村聚焦产业,成立了董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突破5000万元,形成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产权架构,为社会资本的融入奠定了基础。
随着环山路修通,董岭村吸引了大量游客。乘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董岭村产业发展更加多样。新思路带来新气象。董岭村仅住宿一项每年就为村民人均创收4057元。
产业发展让村民回家
董岭村主干道一旁的小桥边,有一户精致的“小桥别院”。村民刘宏利经营着这家农家乐。
和许多村民一样,刘宏利也曾外出打工。“我以前在西安市一家超市里工作。”刘宏利说,“在外面总觉得不太方便,顾不上家。加上我父母年纪大了,我总是担心他们。”
过去,“土里刨食”的单一产业模式,让许许多多年轻人和刘宏利一样,选择外出务工。这几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董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户一户村民从山上搬下来,盖起了楼房;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整洁宽敞的硬化路;河里种上了一大片荷花,一块块荒地、空地,修成了村民广场、街道景观……这些变化,刘宏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下定决心回乡。
2019年,刘宏利从超市辞职,专心经营家中的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经营农家乐的收入是之前在超市打工的两倍。”刘宏利笑着说,“而且在工作时间上更加灵活。我能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工作。”
2020年,她的小家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一家人其乐融融。刘宏利生活变化的背后,是越来越红火的乡村旅游。
为适应发展需求,董岭村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下,先后成立了5个子公司,开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让村民们放开手脚发展第三产业。
乡村治理为发展赋能
村民王顺民家离村委会不远。沿着他家门口的路走下去,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非常整洁,门口都贴着村委会设置的评比牌。王顺民家的等次是“优”。
“对门前屋后人居环境,村里有专门的人进行监督和提醒。”王顺民说,“门口干净了,我们能获得道德积分。一分就是一元钱,能去村里的道德积分超市换取一些生活用品。做不好了,会从我们的分红里扣钱。这样一来,有奖有罚,大家都愿意把自己家门口收拾好。”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董岭村探索出了“道德教化 制度约束 市场手段”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并被住建部作为典型在全国进行推广。
“我的理解中,乡村振兴是乡村在方方面面的振兴。”李田利说,“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用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实现乡村产值的增长,实现群众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不断改善。”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董岭村干部带领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破解了“一户不同意,全村弄不成”的难题。通过实施集中移民搬迁、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着力建设美丽乡村,董岭村一改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呈现出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产业突出、基层治理有效的新景象。全村上下一条心,“万家灯火”回来了。(陕西日报记者 陆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