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要建好更要用好
稿件来源: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2-04-20 10:28
春光里,菜地忙。匆忙吃过午饭,赵学成忙里偷闲,翻看起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书。“现在种蔬菜,技术是关键。”到农家书屋阅读,或者借了书带回家看,已经成了赵学成平日里的习惯。(4月18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成为重要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让农民朋友在农忙之余有处去、有书读,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将农家书屋从“建成”到“用好”的有效途径,农家书屋的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
农家书屋要“有农味”。农家书屋就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必须聚焦他们的所需所盼,根据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产业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合理配置农业种植、特色养殖、法律知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图书资源,让农民读得懂、用得上。在农家书屋使用中要摆脱单一思维,突出综合功能,让农家书屋不仅仅是“图书馆”,也可以成为农业技术的“教育馆”、文艺活动的“文化馆”,组织农技人员、文艺人员送知识、送文化进村下乡,丰富农家书屋的服务供给,让农民群众有更丰富的文化收获。
农家书屋要“广覆盖”。农家书屋不能成为孤零零的一个点,仅提供群众主动上门的被动式服务,而是要主动走出去,拓宽覆盖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一些乡村,由于地域广、群众居住分散,群众主动上门并不便利。这就需要农家书屋创新服务模式,比如可以将书单发给每家每户,村民根据需要向农家书屋“下单”,农家书屋送书上门,这种流动式的书屋模式,可以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效果,既方便了农村群众,也能够更好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防止农家书屋陷入“建而不管”“沦为摆设”的窘境。
农家书屋要“接网线”。互联网已经联通千家万户,很多农村家庭有手机有电脑,从纸质阅读到屏上阅读也成为了不少人的习惯。农家书屋可以依托数字化赋能,整合海量的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等方式,一方面让群众可以更加便利地通过网络借还书籍,另一方面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数字资源,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把农家书屋建设成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平台,更有利于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农村群众热爱阅读的良好氛围。(安宁文明网 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