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优势 坚定文化自信
稿件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2-07-18 10:04

西安城墙 (资料图片)
庾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把握陕西文化精神标识、强化时代担当,努力将陕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即进一步加强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及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开发,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新路径。
首先,以文化人。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陕西有着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陕西无论是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如陕西拥有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都城、宫殿遗址,还是文献典籍等可移动文物——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现存藏的古籍大约有6万种、157万册,种类齐全,经、史、子、集全覆盖,都极为丰富。同时,陕西还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等。总之,陕西的文物古迹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不仅在全国位居前列, 即使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此外,陕西还有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陕西省共公布了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都是陕西宝贵的文化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因此,要将陕西厚重的历史血脉与丰富的文化基因相融合,在提升陕西文化品位,并使之根植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做到以文化人。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可以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文化宣传方式上,可以针对不同民族群众,开展“靶向”宣传。总之,让陕西文化真正在陕西大地上落地生根,并以此来凝聚陕西人民的价值共识,使人民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在不断坚定“五个认同”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以文育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身体力行的文化成果,作为党依靠人民群众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而凝结的精神支柱,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时所展现的高贵政治品格。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再次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陕西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截至2021年,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资源共有486处,包括:渭华起义纪念馆——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渭华起义为基础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以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的西安事变为基础建立;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以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13年,培育形成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为基础建立,等等。因此,要在加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全社会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同时,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国精神立起来、中国价值筑起来、中国力量聚起来。
再次,以文惠民。陕西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如展现佛教文化的法门寺、广仁寺、香积寺,展现道教文化的楼观台、八仙庵,展现伊斯兰文化的化觉巷清真大寺、小学习巷清真中寺,展现天主教文化的五星街天主教堂等,都是陕西丰富文化瑰宝的一部分。那么,对于这些宗教文化资源,再加上陕西厚重的历史所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旅游地,以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文旅惠民工程,延伸文化服务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炼和展示陕西文化精神标识,并将之加入到文旅惠民平台中,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让群众享受到文化的普惠与便利,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常态化大众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同时,持续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以文兴业。近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呈现增长趋势,有力支持和保证了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因此,在加快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挖掘陕西文化的时代内涵,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文化产业园区、骨干文化企业、文化精品力作等,在不断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充分展现陕西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加快陕西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