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秦岭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成立保护机构、健全保护机制、完善保护措施,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秦岭保护工作大格局,推动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如今,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2.20,达到最高类别。今年1月至8月,秦岭区域10个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58个峪口水质全部达标。绿水青山,成为西安的亮丽名片。
护青山 织就智慧“数字保护网”
秦岭千山万壑,葱茏叠翠,云雾缭绕,山岭连绵不绝,一望无际。无论是岭还是峰,“绿”都是它们的主色调。
在秦岭生态美的背后,是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是众多的生态环境保护者,为了巍巍秦岭的一草一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大山相伴和默默地守护。
无人机视角下的秦岭翠华山。 (资料图片)
金盆水库工作人员乘船取水样并测水质。 (资料图片)
作为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鹿角河管护中心站的站长,身材清瘦,皮肤黝黑的姚辉,已经扎根秦岭29载。鹿角河管护中心站和秦岭梁管护站管护的面积达7.2万亩,大部分区域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每年4月,当城市里沐浴春日阳光的时候,姚辉的巡山路还覆盖着未融化的积雪。与流水密林为伴,姚辉每天坚持和同事步行二三十里巡查,近的走十几公里,远的还要在途中过夜。
“以前巡山就是手里一根木棍或一把锯子,背些干粮,现在翻高山过河流,有了对讲机、红外相机、无人机等仪器,技术设备提升,巡山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姚辉说,随着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森林管护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护林需求,护林员们也纷纷借助上智慧的翅膀,利用红外相机、手机以及智慧视频监控系统日夜守护,实现了传统巡护向现代化巡护的完美蝶变,为数万亩林区撑起一把“保护伞”。
“再苦再累都值得,还秦岭核心保护区以宁静、和谐、美丽,是我们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份初心,姚辉所负责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连续24年零火情。29年的守护,让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更让姚辉欣慰的是,“最近几年秦岭生态越来越好,巡山路上常常会遇到各种野生动物,羚牛、小麂、狗熊、野猪都很常见。去年底在去西坪沟巡护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了罕见的金钱豹。”
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西安市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快“数字秦岭”建设,通过搭建“网格化”“信息化”平台,构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通过积极探索,开启“智慧”管山新模式,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守护绿水青山注入数字科技的充沛动能。
2024年1月9日,全市首支秦岭保护无人机中队在临潼区成立,靳磊是这个无人机中队的中队长。“无人机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准。设定好巡飞路线和巡飞时间,它会自动开启巡飞模式,任务完成后自动返航。无人机还可以自动建模,将从空中不同角度拍摄的数千张照片实时传输回指挥中心,自动形成三维图像。”靳磊说,通过“空中 地面”无人机巡护,西安秦岭保护工作以往靠车辆、步行无法到达盲区、盲点的情况都成为历史。
在秦岭太平峪区域葱郁的草木间,网格员王养维正在巡查护山中。“一旦发现违反秦岭保护条例的各类违法行为,我们会及时上报智慧管控中心。根据数据分析,后台会分阶段自动形成上报、整改、回访、销号,全链条闭环,让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王养维说,依托秦岭智慧监管平台,网格员的工作越来越高效和精准。
据统计,目前西安市已累计搭建市、区县、镇街、村四级502个网格化管理平台,开发18个ai分析模型,汇聚各业务系统预警和处置信息,形成从发现到整治的监管闭环,构建起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探索出智慧管护秦岭的新模式。
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不断“解锁”智慧保护秦岭新模式。近年来,西安持续推动秦岭保护,从人巡、车巡到卫星、无人机巡护、热成像识别、智能监控、网格员,组成“空天地网”的智慧化保护模式,为保护秦岭拉起一张“数字保护网”,做到了“人过留图、车过留影”,推进秦岭保护监管从可视化、静态化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
“智慧”管山,让秦岭更加宁静、和谐、美丽。
守绿水 “护水人”扎根秦岭深处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秦岭景色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美不胜收。每天清晨,在第一缕朝阳的映照下,黑河流水汩汩,绵绵不断,浇灌着万顷良田,滋养一方百姓,孕育万千生灵,呈现出一幅迷人的生态画卷。
秦岭水资源年储量达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1/3,堪称一座巨大的“水库”。发源于秦岭太白山主峰的黑河全长125.8公里,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达1481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向西安市提供饮用水约3.8亿立方米,供水量占比超过76%。
守护黑河,有这样一群“孤勇者”常年扎根于此。马晓峰是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总站(以下简称“西安市黑河环保总站”)环境监督科科长。扎根黑河20年来,他见证了黑河生态环境的改变,也见证了黑河流域群众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增强。
为能及时发现污染隐患,西安市黑河环保总站在保护区内设置了三个分站,巡查人员平均每年每人的巡查长度都超过2万公里。
“山里的天气难以预测。暴雨过后,护水人必须第一时间排查环境风险隐患,掌握灾害损毁情况,及时进行处置。而一旦遇上雨天,山体很容易滑坡。”马晓峰如今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几年前他正带队开展日常巡查,在车辆行驶的正前方约50多米处,突然一块块落石从山上滚落,迅速堵塞道路,“车速如果快一点,就会经过这道‘落石阵’。”即使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仍然坚信,只要能确保水源水质安全,再难的路也要走过去。
网格员在秦岭高山石海巡查。 (资料图片)
大型无人机助力图像采集和执法搜救。 (资料图片)
“看到黑河水质逐年变好,我们也很有成就感。”齐江学在西安市黑河环保总站工作18年了,多年的巡查生活让他脑海里形成一张地图,“谁在我负责巡查的路上随手拍张照片,给我看看上面的花草,我都能认出位置,在哪条沟里。”
无论刮风下雨,每周4次巡查雷打不动。对距离县城最远的厚畛子分站站长张喜平来说,巡查路上总有些“绊脚石”,比如蛇虫。张喜平和伙伴们巡查时,手中通常会拿一根木棍来驱赶,还在周边找一些废机油用来防蛇,“有废机油的地方,蛇不来。”
这群秦岭“护水人” ,常年工作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与青山作伴绿水为伍、不畏山高路远、不惧暴雨洪灾、对抗烈日与严寒,日夜守护着西安的“母亲河”。 正是有他们的努力和坚守,才保证了西安人民享用优质饮用水源。
常绿的青山和长流的清水,是一组紧紧相依的生态链条。保护秦岭青山不老,保护黑河水波荡漾,是确保西安市水源丰沛的百年大计。
据悉,2024年上半年,西安市黑河环保总站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00余人(次),检查风险企业100余家,消除水源地环境风险隐患10余起,累计清运垃圾400余吨,在黑河水源地筑起了一面环境监管的坚实“盾牌”。今年9月底,西安黑河水源地综合管理平台启用,汇聚水质监测、视频监控、垃圾清运、网格化等数据及事件处置流程信息,实现黑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监管。
秦岭是涵养八百里秦川的一道生态屏障。作为我国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秦岭为周边城市和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沛水资源,是当之无愧的“中央水塔”。黑河水源地水质常年优于ⅱ类标准,达标率100%。同时,石砭峪水库、李家河水库等地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水质指标均符合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如今,秦岭区域的水源地远离尘嚣,纯净而没有污染。穿行于秦岭之中,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鸟鸣悠悠,这是西安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也是西安生动的生态美丽画卷。(西安日报 记者 高乐)
万物生 绘就和谐生态画卷
丑时(01:00-03:00),豪猪在林中穿梭觅食,中华鬣羚从红外相机前一闪而过。
辰时(07:00-09:00),豹猫和林麝在山间奔跑跳跃,金丝猴爬上树梢眺望远方。
未时(13:00-15:00),野猪在密林中奔跑,几只羚牛宝宝跟着妈妈,寸步不离。
戌时(19:00-21:00),勺鸡在崎岖的山石间奔跑。
……
这些由红外相机抓拍的画面,只是秦岭野生动物的“十二时辰”的部分。秦岭密林深处的摄像头,不仅拍到了羚牛觅食的场景,各种珍稀动物在山地“跑酷”和“耍帅”表情也同时被抓取。
野生动物无疑是反映秦岭生态质量的“晴雨表”。近年来,伴随着西安在秦岭生态保护措施上的一次次“重磅加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秦岭野生大熊猫从过去难觅踪影到频频现身,羚牛带崽“散步”,金丝猴爬上树梢嬉戏,林麝、斑羚、红腹锦鸡等珍稀物种,先后被多处红外相机抓拍。
2024年6月,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整理今年上半年红外相机监测成果时发现,布设在保护区光头山区域的一台红外相机,在7个月的时间里,居然每月都有秦岭野生大熊猫从镜头前经过,还有羚牛、金钱豹等动物频频亮相。
树长了,林密了,水清了,生态治理水平提高了。秦岭优渥的生态环境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这里红豆杉、太白红杉、秦岭冷杉等古木参天,紫斑牡丹、齿萼报春、秦岭石蝴蝶等花卉争奇斗艳,让秦岭既是一部植物的百科全书,也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当前,西安正在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通过近年来对非法穿越核心保护区行为的督促整治,以及对秦岭核心保护区辅之以生态功能集中连片保护,这条山脉里的生物精灵们逐渐回归到它们原来的栖息地,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城里遥望云横秦岭,幸福感油然而生。来到秦岭脚下的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在智慧大屏上就看到背靠大树挠痒的黑熊、集体出动觅食的羚牛、气宇轩昂的红腹锦鸡……更能真切体会万物共生的难能可贵。
如今的秦岭,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成为全国最绿的区域之一,也是全国生态系统最完整、生态功能最全面、生态服务最优质的绿色碳库、绿色水库和生物基因库。巍巍秦岭,青山绿水间,鸟鸣声此起彼伏,生命的律动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奔涌,到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 (西安日报 记者 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