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穿越“周秦汉唐” 品读中华文明-j9九游会官网

师生穿越“周秦汉唐” 品读中华文明
稿件来源:西安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3-05-18 11:12

  博物馆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当学校与博物馆建立“超级链接”,校园生活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于碑林区建国路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个问题有着最直观的答案。
  穿越“周秦汉唐” 品读中华文明
  行走在建国路小学的鉴智楼,仿佛开启了一场“周秦汉唐”穿越之旅。记者看到,每一层楼道都设有多个壁龛,展示着“周秦汉唐”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字画仿品。
  “这样的陈列方式更优于陈列馆,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该校副校长孟宪勤向记者介绍,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和多家博物馆合作,将44件“周秦汉唐”时期的仿真文物“搬”进校园,陈列的“文物”每年都会更换。
  “这是周成王五年所造的青铜器‘何尊’,它是第一尊记录‘中国’一词的青铜器。”在周文化展区,三年级“小小文物守护者”魏晨熙介绍说。在汉文化展区的《长乐未央瓦当》旁,四年级韩佳倩解说着“秦砖汉瓦”一词的由来。三年级同学冯馨瑶则对唐文化展区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颇感兴趣,“这个香囊很神奇!内部有两个同心圆,古人称之为外机环和内机环。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总能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这种作用原理在今天的航空陀螺仪上仍在运用,科技含量可不低。”
  从第一件“文物”进入学校时的兴奋,到“文物”走进课堂后内化成一个个知识点,孩子们对文物由懵懂到兴奋,到如今已了如指掌。一到课间,大家纷纷化身“小小文物守护者”,分享着各自喜欢的文物故事。
  “历史之花”开遍“三个课堂”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身着汉服的秦陵博物院专业讲解员和建国路小学语文老师同登讲台,为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秦文化博物馆课程。“我为秦俑涂颜色”“兵马俑剪纸手工”,动手制作秦兵器,学习佩戴及礼仪;研读史书,排演历史剧,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这样的课程,融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历史文化教育于一体,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创造性学习。
  该校将博物馆课程与学科课程、校外生活、学生特长兴趣等紧密结合,开设 “周秦汉唐”系列博物馆课程,以“三个课堂”为主阵地,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学习体验。博物馆课程内容以年级为单位相对固定,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如一年级学习身边文化,二年级唐文化,三年级汉朝文化,四年级秦朝文化,五年级周朝文化,六年级丝路文化,小学六年,学生就能学完周秦汉唐系列所有课程。
  学校还先后与多家博物馆合作,邀请专业讲解员到校为学生开展“博物馆 ”移动课堂,课堂采用“双师授课”模式,校内校外相得益彰。同时还根据不同年级博物馆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把博物馆课程走向深入。
  有滋味的博物馆课程让师生共成长
  开放式的校园“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主动探索的“第三课堂”。随着课程的开展,当初不了解课程的老师也逐渐参与其中,44位老师主动申请担任文物守护者;一些老师利用节假日到博物馆学习,再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转化成教学内容;一些老师主动申请为这些文物拍照制作课件;还有的老师主动申请为课程录制视频、撰写教学设计、开展课题研究……
  “博物馆课程开设多年来,从最初的摸索、实践、反思,到后期的不断迭代、修正,与其说是博物馆课程诞生的过程,不如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副校长孟宪勤看来,“博物馆课程就是五育融合、五育共育的课程,打造校园博物馆、开设博物馆课程,让孩子们研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引领孩子们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华夏文明镌刻在童年的记忆里,给予学生生命的温暖与深刻,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学校将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将“国”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在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中,树立文化自信,遇见未来。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程静 

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j9九游会官网的版权所有 西安文明网
j9九游会官网 copyright © 2012-2021 xa.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